2016年4月19日 星期二

文化創意與環境教育-嘉南地區環境教育工作坊「文化資產與地方連結」心得

文創是用自身的文化,說一個動人的故事。
-節錄自嘉南地區環境教育工作坊(105/4/07)

  105年4月7日,參加了由南區環境教育區域中心所主辦的嘉南地區環境教育工作坊「文化資產與地方連結」,由屏東大學文創系的林思玲教授與葉晉嘉教授為主講者,講述文化資產的相關法條、案例、社區與文創的成功案例。

   這次活動辦在臺南生活美學館,是個有很多活動的地方,也很漂亮,推薦大家都可以去看看。

   林思玲教授從世界遺產的定義來談文化保存,從目前對於文化、遺跡等等資產的定義,到眷村文化、文創的發展,講的十分有深度。葉晉嘉教授從文創法上的令人省思的地方、國外動畫片如何消費他國文化開始深入解析,所謂文創、文創與社區的關係、公家機關看待文創的想法、版權問題等等。




一、我所聽聞
  *文創不是產品的利潤,是故事的延伸-所謂文化創意

  林思玲教授在討論諸多的案例,一直不忘提及這件事:文創並不是做個鑰匙圈就叫做文創,是要讓產品說故事。

  林教授在勝利新村上著墨不少,勝利新村的成功,除了公家機關、在地居民、相關團體的相互配合、扶持、努力不懈以外,最重要的是他們說自己的故事。

  從日治時期延伸下來的住宅、在這片土地上生長的人們的故事,老照片、老街景到現在的整治和美麗,都是一段又一段纏綿不斷的故事。


  *地方與文創,舊的東西與新的創意-地方經營及文化延續

  葉晉嘉教授從多面向和各式各樣的時事去講解文化創意和例子,動畫電影、公家機關的抄襲風波、台灣電影、寶藏巖、眷村、王功蚵藝等等。

  葉教授說:什麼才是當地特有的呢?

  拿王功蚵藝來說,牛車、養蚵、蚵殼做的工藝品,這就是這個地方特有的,其他縣市的觀光客們想要坐牛車、觀賞或體驗採蚵、體驗製作蚵殼工藝品等等,都是當地的商機和文化延續的機會。

  養蚵是當地自古以來的文化,蚵殼工藝品則是延續這個文化,再創新的商機和文化活力。

  眷村、農村,將過去的文化化成體驗。插秧、農事;日式茶館、過去的技藝、製紙術等等,現今都市文化的形成,許多事物從我們的生活裡消失,然而,這些文化依然存在,他們以觀光或是文創產品的方式,繼續延續到我們的生活裏頭。


  順手貼一下當天的講義手冊。



二、我所思

  這次的工作坊跟平常參加工作坊略微不同。

  即使環境教育裡面一直有文化保存這一塊,在這個領域的課程也是相對少數一些(不過,以另一個角度看,所有的場域的還教課程也許都多多少少包含著文化在裡面),這次由不清楚環境教育法規的老師來上文創,學員則幾乎都是環境領域的人,能在課後聽到大家討論如何在場域應用文創,別有一番風味。

  *所謂環境教育中的文化保存

  葉教授提到一點,台灣的社區或農村,是隨著政府的計劃在走,農村再造、農村再生、社區總體營造、環保小學堂、環境教育認證……等等,哪邊能申請錢和計劃就往哪邊去進行。

  這當然是好的,社區有多元發展,這些發展也會相輔相成。

  但,我總是在想,環境教育應該擺在哪個位置呢?

  在這個工作坊,學到了許多文化創意、文創與社區的思考和觀念。這讓我不禁思考,對社區而言,文化能延續下去就已經難能可貴,那環境教育呢?



三、結語:然後,繼續做環教

  綜合上次從原住民們聽到的觀念,我想,環境教育應該本身就在文創之中,或者說,文創包含在環境教育裏頭才對,兩者密不可分。

  無需去想需要利潤才能支撐環教,或是為了讓環教延續下去才做文創。兩者合一才是能夠長久的想法吧。

  也就是,每一個教案、活動,本身都囊括了環教和文創。

  以王功蚵藝而言,新的文創讓舊產業帶來新氣象,而蚵農對於環境的維護和養殖蚵的過程,即是環境教育。

  葉教授可能不清楚王功蚵藝已經通過環境教育的認證,他的演講中沒有提及這塊,我很期待日後文創產業在討論文創、社區營造、環境教育時能拿王功蚵藝當作例子。

  然而,是不是每個場域都能如法泡製?似乎也不盡然。能舉的例子和場域的獨特性都太多太多了,待我更加成熟之際,再來好好討論和思考吧!

  現在對我而言的第一步是,我的家鄉(或我認可的土地)有什麼應當延續的文化呢?我該怎麼做呢?或是現階段我的心力可以做到什麼程度?

  我想,如果在看這篇文章的敬愛的您也可以陪伴我稍微想一下(當然或許您已是這領域的前輩),我想都有助於在地認同以及後續關切的延伸!



*以下為四區環境教育區域中心網頁,也想參與類似活動的話可以關注消息哦!


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