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5年8月20日 星期四
【台中都會公園實習心得】桑椹的被子戲弄物語
「各位同學大家好,我是桑椹,今天負責擔任你們的小隊輔/雜工/環教老師,請多多指教!」
這個暑假,我來到了台中號稱『都市裡最親近自然的地方』,位於大肚山上的台中都會公園的環境教育場域實習。其他資料性的東西就姑且不談了,依然是萬年不變的那個開場白:我學到了很多。
在這裡做的不外乎三件事:準備營隊、擔任隊輔協助營隊、擔任環境教育教師。而我的自然名,叫做桑椹。
我向場所學習。
環境教育法上路之後,因為法規的規定,許多機關單位開始爭取成為環境教育場域。都市內常見的就是遊樂區或是文史哲景點,台中都會公園較為特別,不同於自然公園擁有豐富大量的自然地貌,也不同於文史哲、科普場館擁有展覽資源(比如台灣博物館、科博館等),這裡擁有的是,以人為方式打造的景色,種植適合這片貧瘠紅土的植物,吸引動植物、昆蟲來到這裡。
這裡有著大量的替代役、工友,負責整頓環境,人工生態池、公園、植物景觀區、觀星區、表演用廣場--等等,對於一個休憩的公園而言,功能十分完備,美中不足的就是無住宿場地。
這座公園的規劃,讓我驚嘆。
我向上司和同學學習。
在這裡的學長姊,都進行過環境教育課程的推演,在準備課程上學習了很多,不過諸多重複的話就說到這吧。
還是有些遲疑的,對於擔任環境教育講師這件事。
看著學長姊們的忙碌,心裡都會想著:這是以後我想要做的工作嗎?這就是我想要的嗎?
環境教育課程執行之後,我們真的知道那些孩子日後會記得我們教的嗎?那些向樹學習、向水謙卑的教案,真的能深入他們的心裡嗎?
實際教學並不能代表人生,我們無法對每個孩子的人生進行研究的後測。那麼,在一次又一次的教學中,我看到的是環境教育人員的疲勞,和一種疲憊。當然,還有那在逆境中、有限的資源中不減的熱情。
我向市場學習。
台中都會公園的暑期營隊都是免費的,除了餐費60元以外沒有收取額外費用,然而,在最後一次營隊時我得知,有家長介紹這個營隊給其他家長,並酌收100元的費用。
當下,我非常、非常難過。
為了這些教案,我們和志工老師們非常努力,我們沒有薪水,礙於這是沒有收入的活動,我們在支出上步步為營,在有限的資源下盡可能地把營隊的價值最大化,卻有家長拿這個進行營利行為。
100元,即便是小小的錢,也能讓我們的牌套更新、印刷新的教材。如果要做出更深植人心的教案,沒有經費又該怎麼辦呢?但我也是知道的,每個單位都需要錢……
我向孩子學習。
他們告訴我哪些教案無聊,哪些活動有趣。
我告訴他們,我們是想教一些事物給你們,你們覺得無聊沒關係,希望有一天用到的時候要記得就好。
孩子們讓我更加深刻地了解了環境教育的窘境,到底環境教育是一種類似團康的活動,還是他是一種課程?如果他兩者都是,那我們又要怎麼得到平衡,不讓教育在遊戲中消失,或是教育在沉悶中死去?
學長姊們讓我帶了其中一個教案:水資源保衛戰,是一個希望透過遊戲讓小朋友了解水資源重要性的教案。
我不斷問自己:回去後,這些小朋友真的會記得這些嗎?
姑且不論小朋友多喜歡叫我胖子、芭樂、西瓜什麼的,沒有孩子希望暑假還來『上課』,所以我們寓教於樂。但是他們仍然是抱持著玩樂的心態而來。
有志工老師說:「我啊,以前是帶解說的。自從環教法上路後,你們環境教育講師跟我們說:解說,不能只是解說,要有環教的教育精神。」志工猶豫。「但,這樣跟我們以前解說又有什麼不同?你們這樣帶教案又跟康樂的那種遊戲有什麼不同?環境教育到底是要幹嘛?」
環境教育到底是要幹嘛?
我的答案是:「環境教育是要告訴我們,可選擇另一種生活方式,不降低生活品質而且對環境更好。」
然而,這些教案有達到我心中的答案嗎?我不知道。
教育也許就是這麼一回事吧,當我們不是用洗腦、拿分的方式去灌輸知識時,我們沒有人生的考卷可以對答案、檢視自己教得好不好。
我想我會繼續做下去,就算只有一點點,也希望社會變得更好。僅此。
訂閱:
張貼留言 (Atom)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